鼓山兴圣国师
清豁禅师(?——976),俗姓张,名玄应,福州永泰人。①清豁禅师年少的时候就非常聪敏。后唐长兴四年(933年)清豁禅师参拜鼓山神宴兴圣国师剃度受戒。
当初,清豁禅师和冲煦禅师仰慕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,但都没有见过其人。两位禅师便一同前去拜访,恰逢契如庵主当时正在采栗。
清豁禅师向其问道:“道者!如庵主在何所?”契如庵主说:“从什么处来?”清豁禅师说:“山下来。”契如庵主说:“因甚么得到遮里?”清豁禅师说:“遮里是甚么处所?”契如庵主作揖说:“去那下吃茶去。”二人这才省悟眼前人就是契如庵主,于是一起至庵所。
二人坐在契如庵主的左右,不知不觉到了晚上,看见豺虎跑至庵前,它们都很驯服地环绕周围。清豁禅师于是作诗赞叹:“行不等闲行,谁知去住情。一餐犹未饱,万户勿聊生。非道应难伏,空拳莫与争。龙吟云起处,闲啸两三声。”两位禅师不久在大章山创建佛庵,请契如庵主居住。②
清豁禅师后又前往泉州礼谒睡龙山道溥弘教禅师。
睡龙禅师便问:“豁阇黎见何尊宿来,还悟也未?”清豁禅师说:“清豁尝访大章,得个信处。”睡龙禅师于是上堂集众,召唤清豁禅师,说道:“豁阇黎出来,对众烧香说悟处,老僧与汝证明。”清豁禅师于是出众,拈香说:“香已拈了,悟即不悟。”睡龙禅师一听,非常高兴,遂予印可,并接纳为入室弟子。清豁禅师成为睡龙和尚的法嗣。③
清豁禅师上堂对众人说道:“山僧今与诸人作个和头。和者默然不和者说。”有顷间又说:“和与不和,切在如今。山僧带些子事。珍重。”
有僧问清豁禅师:“家贫遭劫时如何?”清豁禅师言:“不能尽底去。”僧问:“为什么不尽底去?”清豁禅师言:“贼是家亲。”僧问:“既是家亲,为什么翻成家贼。”清豁禅师言:“内既无应,外不能为。”僧问:“忽然捉败,功归何所?”清豁禅师言:“赏亦未曾闻。”僧问:“恁么即劳而无功?”清豁禅师言:“功即不无,成而不处。”僧问:“既是成功,为什么不处?”清豁禅师言:“不见道‘太平本是将军致,不使将军见太平’。”僧问:“如何是西来意。”清豁禅师言:“胡人泣,汉人悲。”
后周显德四年(957年),清豁禅师募款兴建泉州开元寺上方院。后应清源军节度使兼泉南等地观察使留从效之邀,出任漳州保福寺住持。其间,与留从效及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交往甚密,经常参悟佛理,参与军机大事。宋太祖即帝位(960年)后,清豁献计留从效在继续与南唐周旋的同时,上表向宋称藩,贡奉不绝,且据洛阳江为天险,保泉、漳两州得以相对安宁。宋建隆三年(962年),全国局势动荡不安,留从效因背生痈疽病逝。漳泉两州再起权力之争。是年,清豁禅师辞众归山,留有法偈:“世人休说路行难,鸟道羊肠咫尺间。珍重苎溪溪畔水,汝归沧海我归山。”清豁禅师于是在安溪贵湖结庵定居,“门无壮钥,薄曲障风而已。”
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冬,清豁禅师告诉门人将其遗骸布施给虫蚁,不要建置坟塔。清豁禅师坐于磐石之上圆寂,遗骸延留七日,竟没被虫蚁所侵食,于是阇维。
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陈洪进纳土归宋后,请奏朝廷,赐赠紫方袍,号“性空禅师”。宋淳熙年中,了员道人在清豁禅师的遗迹拓建殿堂,县令陈宓记之。④
清豁禅师法偈
注释:
① 见《安溪县志》:“清豁名玄应,福永泰张氏。闽龙启初,肄业神晏国师,具戒事。”
② 见《景德传灯录·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》:“清豁冲煦二长老向师名未尝会遇。一旦同访之值师辨粟。豁问曰。道者如庵主在何所。师曰。从什么处来。曰山下来。师曰。因什么得到遮里。曰遮里是什么处所。师揖曰。去那下吃茶去。二公方省是师。遂诣庵所颇味高论。晤坐于左右不觉及夜。睹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驯扰。”
③ 见《五灯会元·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》:“龙问曰:‘豁阇黎见何尊宿来,还悟也未?’曰:‘清豁尝访大章,得个信处。’龙於是上堂集众,召曰:‘豁阇黎出来,对众烧香说悟处,老僧与汝证明。’师出众,乃拈香曰:‘香已拈了,悟即不悟。”龙大悦而许之。”
④ 参见《安溪县志》:“南唐保大末,置泉开元上方院。既,留从效延主漳之保福寺。宋建隆三年,辞众归山,至贵湖,爱其精邃,休居焉。剌史陈洪进奏,赐紫方袍,号性空禅师。豁所居,门无壮钥,薄曲障风而已。太平兴国元年冬,戒门人以其遗骸食虫蚁,勿塔。入嵁岩,坐磐石上长往,留七日,神色俨如入定。火而散之,得舍利三百。宋淳熙中,道人了员即清豁遗迹,拓为殿堂,令陈宓记之。
(妙勇居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