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菩提心,是转化负能量、凝聚正能量的心行,是心灵环保的清水珠,是人们身心和谐、社会生态和谐及自然生态和谐的源头活水,是导向世界和平、社会和谐及人民和乐的原动力,是人生彻底革命的开始,也是化解烦恼提升生命品质的目标。
行菩提心,亦即菩萨行,是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正能量,是人间佛教的社会实践。
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,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,但与此同时,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,物质生活的丰富,信息全球化的发展,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的普遍的心理浮躁、内心的迷惑和烦恼,产生了许多社会心理问题,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、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。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,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,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,倡导、力行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,因此,在现代,人类的自我觉醒,发菩提心,赞叹菩提心,努力提高人类自我觉醒和利益一切众生的生命品质,是时代的呼唤,是时代的需求。
那么,如何受持修学菩提心呢?菩提心的受持修学,必须善用其心,正如经中所言:“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菩提心,何等为二?一者正念菩提心,二者修行禅定断诸烦恼行。”发心只是个开始,重要的是,在所谓的欲乐或事业中“未曾捐舍发菩提心”,时时不离一切智智,我们发心的目标始终是解脱、是无上菩提,欲乐、事业只是其中的一个副产品。正如唯识学所言“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”,菩提心的发起也正是在重复中成长。世人以凡夫心为基础,产生种种想法及行为,因而成就了凡夫的品质;反之,圣者以觉悟的心(菩提心),以慈悲心,不断重复修习,就能成就诸佛菩萨的品质。菩提心既是修行中的一个着力点,也是最终所要成就的结果。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,我们的修行就无法找到扎实的立足点。
三主要道中,菩提心、出离心与空性见的关系:若没有最初的“出离心”就无法使心趋向佛法,没有“菩提心”佛法就不会成为大乘道,没有“正见”就无法断尽二障。凡为“出离心”所摄持的,就是解脱的因;凡为“菩提心”所摄持的,就是一切智智的因;凡为“正见”所摄持的,就是轮回的对治法;否则,我们便会造非福不善业堕于恶趣,造福业生于欲界天人中,造不动业生于色、无色界天中。
此外,菩提心的受持修学,还必须数数思维愿菩提心发起的误区。一是思维发心是否基于某种贪着而发,即检验是否基于某种贪着而发菩提心,比如贪着寺院庄严清净、超然物外的寺院环境、学术成就、佛教艺术或是佛教利益等,如果是,那么这种发心从一开始就是错误,就要引起警觉,并以佛法正见导向正确的发心。二是在发心之后,在做事的过程中,要不断检查自我心行,避免在做事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粘着于从事的事业中去,包括佛教事业,从而背离了最初的发心目的。虽然世俗的事业与佛教事业在果报上截然不同,但在主观上所成就的贪着之心却是完全一样的。当然,也不能走向其反面,而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,如果这样,则落入悲观厌世,而不成其为菩提心了,因为菩提心的修行是非常积极的,如果不做事,菩提心就无法圆满,就无法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,所以必须通过修利他行来积累成佛的资粮。
有鉴于此,我们学佛必须时刻倍加警觉,要发起猛利的菩提心,在做事过程中,时时保任觉知+智慧的心行,以确保在做事的过程中不被事业所转。
(慧铭居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