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一路走来,对自己有恩的人不计其数。从小的范围讲就是周遭的亲朋好友,从大的范围讲就是众生,是故要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。人为什么要懂得知恩,感恩呢?因为在知恩,感恩的同时,自己的内心是包容的,开放的,对于恩人的正确言行是很容易接受的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对善知识念恩生敬,才能对他所讲的佛法有信心,法才能对自己的心行产生作用,自己才会依教奉行。
回想以前父母对自己的养肓之恩,觉得他们生我自然要养我,总是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。自己不如意的时候还抱怨父母亲的种种不是。回想起以前的种种,对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都很难生起感恩之心。到了菩提书院学习,看到义工们的付出也只是随口赞叹一下,在自己内心很难生起一种真正的感恩心行。就像济群导师所说,还不如其他人给我一点钱来得开心。
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?其实就是自已没有智慧,看不到未来,只看到眼前利益。到了为人父母,体会到父母的辛苦,从母亲的十月怀胎,小时候对儿女一把屎,一把尿的哺养直到培养成人,一路走来是多么不容易。去意念义工付出,他们的付出,有时甚至是吃亏不讨好,但是他们还是心无所求,默默无闻一直付出。要举办一场培训课,背后所要付出的时间跟精力是巨大的,人是要不断的在忆念当中才能去体会办成一件事情背后的辛酸,没有意念就不知道善知识的重要,佛法的重要,其实重要跟不重要是成正比的,只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,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,才能认识到善知识的重要,法的重要。
菩提书院学习采取两套模式,修学模式与服务大众模式。在做事当中才能更好的扩宽心量,历境炼心,才能更好的生起感恩之心。善知识就像母亲一样时时关心着自己,没有在佛国净土安享清闲,来到五浊恶世,不厌其烦的引导刚强难调的我,让我怎么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,设法让我脱离轮回走向解脱。反观自己对他人的付出,还存在着亲疏关系,个人得失,缺乏耐心,生活在小我当中,真正原因就是自己缺乏责任与担当。
回想起进入菩提书院学习,从同喜班到同修班一路走来,看到济群导师从最简单的小丛书开始教,著述立作,网络弘法,沙龙传灯,建立书院,导师没有安享清凉,为众生寻找各种方法,对众生的深恩厚德如此深厚,自已的心被震憾了。但我是如此的平凡与愚痴,又不在导师身边,会对导师生起敬畏与距离感,导师会关注到我吗?当看到“心于怨亲固如山,亦如大海不荡动",善知识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上,空性是平等的,慈悲也是平等的,冤亲平等,毫无分别。
原来自己也是被导师时时忆念的对象,对导师由然生起了敬重感恩之心。我的心有如游子一般回到母亲的怀抱,善知识对众生的爱甚至超过现世母亲之爱,母亲之爱是有漏的,而善知识的爱是无漏的,是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,能够尽未来际的解决自己生命问题。
(智福居士)